更新时间:2025-02-27点击:24
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2月27日消息,近期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、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《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》。
要点速览
强化对钢铁等领域工艺革新和设备更新改造升级的中长期贷款支持
加大对充电基础设施领域金融支持
因地制宜探索支持EOD模式项目、区域性环保建设项目
探索开展能效信贷、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和绿色供应链融资等
稳妥开展碳排放权等抵质押融资业务
探索绿色知识产权质押贷款
采取市场化方式投资绿色发展领域的股权项目和股权基金
锚定未来5年发展目标
《实施方案》提出了未来5年绿色金融发展目标,并从加强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、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、推进资产组合和自身运营低碳转型、增强金融风险防控能力、深化绿色金融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20项重点任务,在组织保障方面提出4条具体措施。
《实施方案》明确,未来5年,基本建成制度完善、监管有力、标准领先、组织完备、产品丰富、风控严格的绿色金融体系,在优化产业结构、改善环境质量、推动能源转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。银行保险机构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,碳核算、气候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水平有效提升,国际合作交流深入推进,逐步形成多层次、广覆盖、多样化、可持续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,有力支持重点领域、重点地区梯次有序推进碳达峰。绿色金融业务在银行保险机构业务规模中的比重明显提升。
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、中国人民银行有关司局负责人就《实施方案》答记者问时表示,《实施方案》围绕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,聚焦绿色低碳发展重点领域,加大金融支持力度,提升服务质效。
具体而言,一是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,强化对传统行业工艺革新和设备更新的中长期贷款支持,推动更多金融资源服务绿色产业发展,助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,推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和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。
二是支持能源体系低碳转型,围绕太阳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做好项目对接和信贷支持,完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金融服务,支持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,做好能源保供金融服务。
三是支持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,支持污染防治攻坚、加大对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支持力度,支持国家公园建设和国土绿化行动建设项目,支持“三北”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。
四是支持碳市场建设,支持国家和区域碳交易市场建设,完善配套金融服务,做好气候投融资重点项目金融对接,支持绿色低碳技术的开发推广应用。
开发特色绿色金融产品服务
在提升金融服务绿色低碳发展质效方面,该负责人介绍,《实施方案》提出,一是优化银行信贷供给,立足银行职能定位,发挥服务特色优势,开发特色绿色金融产品服务。二是完善绿色保险体系,保险公司围绕服务绿色转型,有针对性地研发风险保障方案。三是丰富金融产品服务,支持银行机构开展能效信贷、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、绿色供应链融资等服务,开展碳排放权、排污权等抵质押融资业务。支持保险公司优化巨灾保险、环境责任保险业务,开展碳汇价格保险、碳排放权交易保险业务。四是拓展绿色融资渠道,鼓励银行机构规范开展绿色债券业务,金融租赁公司开展绿色租赁业务,保险公司开展投资绿色债券、绿色资产支持证券、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等业务。
在有效防控绿色金融风险方面,上述负责人表示,《实施方案》要求,一是完善风险管理机制,健全环境、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体系,对客户风险进行分类管理与动态评估。二是强化全流程风险管理,有效识别、监测、控制业务活动中的环境、社会和治理风险,实现风险的全流程管理。三是有效应对气候风险,探索环境和气候相关风险管理方法、技术和工具,在积累数据的基础上,分步分行业开展情景分析、压力测试。四是维护良好市场秩序,聚焦客户分布集中的绿色行业产业开展常态化跟踪研究,优化行业投融资政策。
近年来,金融监管总局督导银行业保险业扎实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,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,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。截至2024年末,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32.78万亿元,同比增长20.61%。绿色保险业务保费收入3331亿元,赔款支出2014亿元。
不少金融机构围绕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持续发力。比如,围绕低碳转型,建设银行创设“ESG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”,设计多维挂钩绩效指标,以正反双向的激励措施调动企业主动提升ESG管理积极性。
围绕生态系统碳汇,中国人寿首创海洋生态植被救治保险、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保险,拓宽碳汇保险服务领域,实现森林、草原、海洋等生态系统碳汇全覆盖,填补了我国多个生态系统碳汇保险保障的空白。
围绕新能源产业,中铁建金租通过风电安装船融资租赁业务,助力海上风电开发由近海向深海推进。